时间:2022-09-02 20:19:43 | 浏览:708
8月23日,上海发放首批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加注地方牌照,补强国际港口配套服务功能。同天晚间,洋山深水港首次为全球最大型2.3万标箱双燃料集装箱船加注液化天然气(LNG)燃料,标志着上海港LNG燃料加注服务能级跃升。
这两件事背后逻辑相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站在从“基本建成”迈向“全面建成”的新起点上,建设者们不断对标世界一流,持续在制度上突破创新,提升上海港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能级。
如今,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实现十二连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全球排名也上升至第三位。回首十余年前,2010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907万标箱,首次问鼎世界第一,但彼时,在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上,上海港与世界一流港口仍有不小差距。
正是这份清醒,以及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让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在过去十余年里齐头并进,上海港也展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从“东方大港”蜕变为“世界强港”。
扩大领先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中提到,2025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目标达到4700万标箱以上。
然而2021年,当全球港口在疫情造成的“世纪拥堵”中裹足不前时,上海港却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的答卷——这一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703万标箱,同比增长8.1%,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提前完成四年后的目标。
从2011年集装箱吞吐量首破3000万标准箱,到2017年首破4000万标箱,再到如今接近5000万关口,上海港步步走在世界前列。
这背后离不开中国经济的支撑,也离不开上海自身的努力。过去十年,全球航运业发展先是经历了漫长的“冬天”,后又遭受疫情考验。但上海港不断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水平,扩大腹地辐射范围,并持续提升服务能级。
十年间,上海港岸线资源只在2017年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投运时出现过大幅增长,除此之外,面对有限的空间,上海港“螺蛳壳里做道场”,通过优化布局、增加设备、调整码头功能结构、提高作业效率来挖掘潜能,一次次突破自我、突破极限。
这种拼劲和韧劲在今年体现得尤为明显。2022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微降。但就在今年7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30余万箱,创历史同期新高的同时,也一举扭转乾坤,助力全港1至7月集装箱吞吐量实现正增长。
“上半年,洋山港区部分重箱堆场完成扩建,新的空箱堆场也建设完毕;7月1日,外高桥港区海通码头落实搬迁工作,219米岸线归入外高桥四期码头,新购的3台岸桥也投入使用;当陆路运输因疫情受阻时,港航企业携手推广‘公转水’‘公转铁’模式,上海港水水中转比例、海铁联运箱量大幅提升……”在采访中,上港集团生产业务部副总经理杨焱滨透露了上海港恢复正增长的密码。
这些措施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源自上海港的未雨绸缪和提前布局,这也是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能够穿越市场牛熊,稳步增长的关键。
今年下半年,上海港东北亚空箱调运中心将正式投用,罗泾港区改造和小洋山北侧工程也计划开工。一招招“先手棋”无疑又为上海港未来箱量的进一步增长奠定基础。
引领变革
2018年4月,外高桥港区码头附近,许多快递小哥竟不约而同打算改行。长期以来,他们骑着电瓶车,专门为集卡司机们递送、转交单据。但一些头脑活络的人发现,这门生意前景堪忧了。
同年3月,上港集团开始在小范围内试点“集装箱设备交接单”电子化,并于当年11月起,在上海港全面推行。
沿用了30年的纸质单据由此成为历史,而这只是上海港数字化转型中的一小步。很快,所有单证陆续电子化,到2019年年底,上海港率先实现港口业务“全程无纸化”,同时各项业务也陆续改为线上申办。
从传统、低效的纸质换单模式,到无纸化时代线上业务办理“7×24”不停歇,上海港主动出击,引领行业变革,让通关时间从几天压缩至几小时,各方付出的资金成本也不断降低。
过去十年里,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其中最典型的,无疑是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的诞生。
2017年12月10日,在一次次通宵调试后,洋山四期正式开港试运营。这是世界上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之一,也是全球一次性建成投运、单体规模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被誉为“集大成之作”。
最为关键的是,振华重工与上港集团通力合作,双方分别自主研制了设备控制系统和码头智能管控系统,组成洋山四期的“神经”与“大脑”。这两套系统的研制与应用,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让国内自动化码头首次用上“中国芯”。
“自主研制的好处在于,我们可以更好地对系统进行迭代升级,掌控技术进步的方向,持续保持领先优势。”上港集团战略研究部总经理丁嵩冰说。
开港五年来,洋山四期这颗“中国芯”不断“成长”,自动化码头作业效率屡创新纪录。而上海港也成为全球码头智能化革命的引领者,实现由“大”到“强”的蜕变,相关成果在14个国内外码头中得到应用。
2021年9月1日,复刻了洋山四期的技术亮点的上港集团以色列海法新港正式开港,这也标志着中国开始向发达国家输出“智慧港口”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对外,上海标准已走向世界;对内,智能码头的相关研究也被用来反哺传统码头改造,改进生产、提高效率。记者还了解到,未来罗泾港区和小洋山北侧码头也将应用最新的研究成果,上海港将迎来与时俱进、技术领先的新码头。
影响世界
2014年,《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首次发布,上海在国际航运中心排名中位列第七。相对于持续保持领先的吞吐量而言,营商环境、航运服务等软实力依然是上海的短板。
但在后续的报告中,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实力的提升轨迹清晰可见。从2015年的第六名,到2017年的第五名、2018年第四名,再到2020年首次挤进前三。上海通过枢纽建设与服务业发展“双轮”驱动,借助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科技创新赋能、长三角协同发展等机制,持续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软实力显著增强。
到了2022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排名连续三年站稳前三,并且与前两名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当各种资源要素不断在上海齐聚、上海航运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全球产业链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日益显现。
这种影响力体现在许多细节上。2019年,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林基泽曾给上海写了一封感谢信。疫情之下,因为担心疫情传播风险,海员换班成为全球航运业的一大难题。那年3月20日,上海港率先发布了海员换班的要求和流程,成为全球第一个在疫情防控期间公开发布相关规定的国际大港。此后,上海经验在全国、全球逐步推广,成为全球的公共标准。
2021年,首届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在上海北外滩召开,全球行业精英齐聚上海,共商未来。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让上海有了一个与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相匹配的国际高峰论坛,上海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用几年时间,将其打造成全球航运界的“达沃斯”论坛。
很快,第二届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也将在金秋时节召开,届时,上海将又一次汇聚全球智慧,集聚全球资源,引领全球航运业凝聚共识、携手发展。
栏目主编:李晔
图片来源:上港集团提供
来源:作者:王力
上海人的年夜饭菜谱,12道特色上海菜,每道菜都是上海人的最爱。上海是我们中国经济中心,是很多人向往的城市之一。上海人爱好甜食,各种炒菜都会加入白糖炒制。上海菜的特色是浓油赤酱,很香。今天是1月12日,还有19天就到除夕夜了,除夕夜的年夜饭各
上海中心气象台2022年08月20日15时58分发布大风黄色预警信号:受强雷暴云团影响,预计未来3-4小时本市自西向东将先后出现8-10级的雷雨大风,请加强防范。上海中心气象台2022年08月20日15时47分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预计今天半夜以前本市大部地区将发生雷电活动,局部地区伴有一小时30-50毫米的短时强降水和8-10级的雷雨大风,请注意防范。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4200万标箱,连续9年位居世界城市首位;金融市场交易额超过1600万亿元,成为世界上要素市场最齐备、中外资金融机构最集聚的城市之一。陈梦泽摄从荒芜滩涂到未来之城,临港已成为上海发展的缩影之一。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一年零八个月后,2018年11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通过大屏幕了解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情况。
到底哪一天到来?在如此严峻的疫情下,尽管政府在尽最大的能力保障百姓生活物资等,但是政府也很难,能力也有限,会有多少打工族真的因为没钱买不到稀少的物资而挨饿?有多少弄堂里的老人不会智能手机和网购而被困家里陷入绝地?
正值第二届“上海咖啡文化周”开幕,从今天起,星巴克将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元的咖啡文化活动以及创意的咖啡饮品,参与这场覆盖全城的咖啡盛宴。在第二届“上海咖啡文化周”期间,星巴克臻选威士忌桶酿冷萃咖啡将首次登陆所有上海星巴克门店,给上海咖啡爱好者以独特珍酿体验。
澎湃新闻记者陈少颖5月17日,上海中心城区防范区市民走出小区,在梧桐树掩映的新华路上骑行。5月17日,长宁区新华路街道防范区的居民们第一次拿到了出入证,走出小区。良友集团介绍,5月16-17日,良友便利已恢复12家线下营业的门店,位于金山区、虹口区、长宁区。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贺梨萍8月20日上午,上海市举行临港新片区三周年新闻发布会。在临港新片区揭牌运行三周年之际,上海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加快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总
会上,市文化旅游局发布了“喜欢上海的理由”城市系列宣推活动第二季“上海人游上海”的十大主题。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邹娟 实习生 刘岍琳8月30日,2022年“四季上海”秋季发布会在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举行。
澎湃新闻记者 孙雯8月30日,2022上海百强企业排行榜发布,上海万科企业有限公司位列“2022上海企业100强”第七,并连续五年蝉联“2022上海民营企业100强”第一。同时发布的还有2022百强企业发展报告和2022上海新兴产业百强发展。
从进驻外滩万国建筑群,到陆家嘴全球金融中心跨江而立,扎根上海二十八年来,光大银行上海。三十载峥嵘岁月,三十年风雨兼程。1992年,中国光大银行诞生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从国际饭店萌芽新生,到天津路2号起步创业。
在上海市的各个郊区当中,松江区一直有一个显著的优势,那就是城区自成体系,依赖上海市区比较少。在松江区的范围内,交通是以松江城区为中心,而不是过分依赖上海市区。即便是轨道交通的延伸,也是自成体系的角度,而不是打造“睡眠之地”。
今天(12月2日)下午,2020年上海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上海市模范集体表彰会松江分会场视频会议、松江区劳模先进表彰大会在区办公中心召开。松江区共有两人获评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18人获评2015—2019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先进工。
2020年7月,通过对上半年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结,松江区在上海市的各个区当中,发展也是比较好的,几项经济指标还是在增长。从本年度的情况来看,松江区有了再次引领上海郊区的趋势。上海市松江区在2020年已经进入稳步发展区,G60科创走廊的产业作用
嘉定区,位于上海西北部,是著名的汽车城,有着悠久历史,嘉定境内唐代时就有疁城乡,故嘉定又别称“疁城”或“疁”。嘉定区前身为嘉定县,是上海十大县之一。20世纪50年起,嘉定区被命名为上海科学卫星城。1958年新中国第一辆“凤凰牌”轿车在此诞生